媒体资讯

戊戌周口谈伏羲文化

2019-04-24 16:21:15 张静 81

图片关键词

戊戌周口谈伏羲文化

——中国淮阳·中华伏羲文化学术会发言摘要

易学与理性


■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、西北大学教授 刘宝才

    伏羲氏造书契、画八卦,开创了中华文化的先河。伏羲文化传承发展至今,已经有大约7000年的历史。时至今日,以八卦为标志的《易经》仍然广为人知,说明伏羲文化仍然具有生命和活力。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现象。

    作为中国人,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。同时,也应该思考一个问题:伏羲文化何以能够具有如此持久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?这个问题,可以从多角度、多层次进行探讨。我今天就“易学与理性”探讨一下粗浅的见解。

易学反映着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,对研究中国人的理性发展而言,易学的重要性远在经学中其他任何一门学问之上。《易经》来源于古代的占筮。从《左传》《国语》记载的引用《易经》卦爻辞判断吉凶的事例来看,《易经》真的是灵验极了,每次预测都被后来的事实证实。

    《易经》灵验的秘密何在?这个秘密不在于《易经》本身,而在于解释它的人。很多《易学》高手做出判断的依据是自己的经验和见识,归根到底是自己的理性。古人有言:“吉凶无常,占由人事。”《易经》透露了占筮灵验的秘密,那就是人的理性支配着对于占筮结果的解释。所以说,《易经》是占卜的书,占卜是迷信的古代宗教行为,但《易经》容纳了理性,给理性留有一席之地,这点与周人的天命神学宗教的性质是一致的。

随着历史的发展,《易经》从占筮之书演变为一种思维模式,上升为儒家的哲学体系。春秋时代,有人将《易经》的一些卦爻辞视为格言,用来进行推理,而不一定进行占卜。后来,更有人说“善易者不占”,认为真正懂得《易经》的人不需要进行占卜。

    《易经》上升为哲学体系,以战国后期形成的《易传》为标志。《易传》对《易经》的解说,注入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性认识,探讨了宇宙生成和发展的规律,成为哲学著作。以后的两千年里,儒家通过《易经》不断探讨这些基本问题,形成易学这门中国学术史上的特殊学问。作为哲学的易学在汉代经学、魏晋玄学、宋明理学中得到连续发展,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理性精神,属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基本内涵。

    《易经》能够流传不息,是因为易学不断理性化。人的理性随着时代发展,不断由浅入深,由较低层次上升到较高层次,易学也就与时俱进,不断发展,获得新的生命力。如果没有理性化,《易经》以及伏羲文化,会与上古其他占卜方式一样,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雾海中去了。

    所以,我认为,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才有可能成为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科学信仰,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念才能够结出有益的果实。

(王泉林 整理)


伏羲婚恋文化的开发价值思考

■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、中南海艺术馆东方婚俗分馆馆长 刘秉季

    伏羲文化发展至今,具有很强的文化开发价值。尤其是伏羲氏定姓氏、制嫁娶,是人类发展史上了不起的贡献。作为一名婚庆文化的爱好者和婚庆行业经营者,近些年来,我在全国各地,在希腊,在斯里兰卡,把伏羲氏开创的婚俗文化发挥出很大的影响力。

    婚俗文化牵涉面很大,包括40多个行业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,要有家国情怀。那么,家从哪里来?显然,婚嫁是一个家庭真正的开端。这就牵涉出了恋爱、婚恋、婚礼、婚庆等很多内容,行业之大,值得我们去努力、去深思、去研究。我们在温州打造了婚恋文化,在义乌打造了幸福文化,在三亚打造了黎族文化,还有北京的爱琴海等,都是婚俗文化项目。目前我正在策划推广的皇帝大婚项目,投资100亿,预计2020年建成。目前,北京、义乌都在建设婚俗文化博物馆,婚嫁文化、婚礼文化、婚俗文化已经炙手可热,以此为题材的各种类型的展览馆相继筹划、建设、运营。

    周口在婚俗文化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,沉积、沉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根基。周口在婚俗方面的历史渊源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。周口完全有机会、有必要把婚俗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出来,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。目前,全国各地在打造婚俗文化,融入婚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将拥有非常大的竞争力。在豫东地区打造中华嫁娶之都,应该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有着无法估量的潜力。

    现在,我们很多年轻人的婚礼都变成了西式婚礼,中华文化的婚俗如何进一步传承?婚俗里体现的国学优良传统将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弘扬?这是时代抛给我们的一个命题。我相信,随着婚俗旅游文化的发展,中华婚俗文化将再次迸发出活力,散发出强大的魅力。

(王泉林 整理)


保护周口史前文化资源与伏羲文化

■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 李治中

    周口拥有异常丰富的史前文化资源,从距今约9000年的裴李岗文化,到夏代的二里头文化,中间还有仰韶文化、大汶口文化、龙山文化,文化遗址众多且分布密集,说明至今的9000多年来,周口这片土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,创造美好生活。周口在中华文明肇始、孕育与发展中,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
    以山东泰安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-4500年,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已进入初期文明阶段,他将中国的文明史提前到距今6000年之前,那么,作为文明肇始的伏羲文化最晚属于大汶口文化,或者更早时期。

    公元前3000年前后,鲁东南、豫东南、皖北地区突然人丁兴旺,周口大汶口遗址突然增多。文献记载少皞氏“以鸟纪官”,南方良渚文化是以神鸟为图腾,应为少昊文化。少昊文化继承太昊伏羲文化,董楚平先生认为伏羲是良渚文化的祖宗神,“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诠释为‘人面、鸟首、龙身’,并进一步将它解读为‘伏羲’”。如果周口分布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为少昊文化,那么太昊伏羲文化必然在此之前。周口市域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空白,伏羲氏建都于陈可能是距今6000多年以前。

    太昊伏羲在陈建都之后,炎帝神农为其继任者,根据《帝王世纪》记载,炎帝族是夏族的族源,换言之,夏族的先世是炎帝族。张振犁先生作过《“浮戏”本是“伏羲山”华夏文明此有源——新密市浮戏山考察记》,在新密市这个夏文化的滥觞区,他发现了伏羲山、伏羲女娲祠,补子庙(伏羲庙)、天皇山(祖始山)、巩义地皇山,以及伏羲女娲兄妹“滚石磨”“捏泥人”等民间传说。伏羲文化与夏文化竟然接触如此紧密。

    与此相应,周口市域尤其是淮阳和西华县分布着大量的伏羲女娲文化资源。周口市域也是夏文化的核心区域,也是华夏文明的滥觞之地,因此周口市域的华夏文化资源亟待重视,应大力保护、研究与开发,必将为传承与创新华夏文明作出新贡献。

(彭慧 整理)


探索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

■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主席、中华博士会执行会长、独立经济学家 杜猛

    周口作为豫东平原上的人口大市、文化大市,在发展中,要高度重视金融与产业的结合,即产融结合,以此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,快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,进而改变豫东地区的面貌。

    周口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,离不开金融的支持。文化和金融如何“联姻”,才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,他建议:

    一是发挥金融投资的杠杆作用,建立文化融资及风控平台,是值得文化大市考虑的。

    二是建立文化PPP投资引导资金,形成组合投资开发文旅产业的引导性资金,更有利于文化旅游项目发展。

   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债权类的金融产品,稳健地推动文化金融创新发展。

    四是积极支持文化类股权投资,促进文化类孵化器和孵化产业园的不断发展,从而更好地为太昊陵这样的传统文化项目形成更大的产业聚集。

    五是提升文化与金融的服务水平,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产融结合。作为金融输出城市,周口市要充分利用人口红利,想办法扭转局面,把本地的钱用足,少让这些资金过度流出,让它向周口这样的文化大市、旅游大市、欠发达地区靠拢、汇集,为当地发展解决资金问题。

    六是加强对文化双创的支持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要求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。不要小看本土的微小文化企业,要在经济和文化的融合、招商引资以及地方立法等方面,给予文化双创项目更多的支持。

    七是把文创项目、文旅项目部分资产证券化,寻求最佳融资渠道。文化资产证券化,是以文化企业所拥有的资产:包括版权、预期收入等,打包形成基础资产池,按照资产证券化的成熟运作流程,通过真实出售、风险隔离、信用增级,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,同时获得现金流的方式。只有解决资金问题,才能更好地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。

(张艳丽 整理)

本篇文章来自《周口日报》